《蜡烛》教案范文集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蜡烛》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教学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间最美是真情。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美好情感的故事,例如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炮火:11次
⑵蜡烛:6次
⑶黑围巾:4次
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教师启发。
⑴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象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 篇2目标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 ……此处隐藏9050个字……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
——肃穆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三、总结:
1、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四、小结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