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水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4:47
关于水教案模板7篇

关于水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几种原因。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3、能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通过参与节约用水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节水意识,形成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降水及主要形式,

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降水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

水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

2、理解故事中的小兔从不爱吃蔬菜到样样蔬菜都爱吃的转变过程。

【活动准备】

1、情景排练,一名幼儿戴头饰扮小兔,表演无论谁给他吃菜都摇头的情景。

2、蔬菜若干(萝卜、青菜、蘑菇等)

【活动过程】

一、给“小兔”吃蔬菜。

1、一名幼儿扮“小兔”,幼儿给“小兔”吃蔬菜,并说:我给你吃XX。

2、为什么小兔什么菜都不吃呢?你有办法让小兔喜欢吃蔬菜吗?

二、欣赏故事。

1、提问:故事里有一只怎样的小兔?它不爱吃什么?

2、爸爸想了什么办法让小兔什么都爱吃了?

3、露水蘑菇是什么?

三、看挂图欣赏故事。

1、爸爸让小兔做了哪些事?

2、做完了事,小兔感到怎么样?

3、为什么小兔原来不爱吃的菜现在变得真香、真好吃了呢?

(帮助幼儿理解劳动后会有饥饿感)

四、谈话: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

1、你有不爱吃的东西吗?为什么不爱吃?

2、通过集体讨论,帮助幼儿懂得不挑食才能使身体更棒。

【活动延伸】

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进餐情况,引导家长多带幼儿参加劳动,如洗菜、拣菜等,使他们对吃蔬菜产生兴趣。

附故事:露水蘑菇

吃饭的时候,小兔这也不爱吃,那也不爱吃。妈妈问:“吃蘑菇好吗?”小兔说:“不喜欢。”妈妈问:“萝卜呢?”小兔说:“不喜欢。”妈妈又问:“吃青菜吧?”小兔子说:“我不爱吃。”爸爸说:“露水蘑菇爱吃吗?”露水蘑菇是什么样的?小兔从来没见过。他赶紧说:“露水蘑菇,我想吃。”爸爸说:“露水蘑菇要到菜园子里去吃。”

第二天清早,爸爸拿着大篮子,带着小兔来到菜园子里。小兔看看大篮子,里面装着蘑菇、萝卜和青菜,可是没有露水蘑菇。小兔说:“哪有露水蘑菇呀?”爸爸说:“等一会儿就有露水蘑菇了。”说完,就在菜园子里松土、拔草,劳动起来。

小兔玩了一会儿,也跟着爸爸去劳动。早晨的雾散去了,小兔的肚子咕咕直叫,他问爸爸:“可以吃露水蘑菇了吗?”爸爸带着小兔来到大篮子那里。咦,大篮子里的蘑菇、青菜、萝卜都沾满了露珠。小兔拿起露水蘑菇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真香、真好吃。吃了露水蘑菇,又吃露水萝卜、露水青菜。小兔对爸爸说:“真好吃呀!”

水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水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活动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活动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水温会下降。

幼: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有幼儿说:“放在风口!”有的提出用扇子,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 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

@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

最后有一位幼儿这样总结: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地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冰块更冷。

幼: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此处隐藏998个字……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让学生得到了自主的一点点乐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开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有意思,他们学会了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这是学好课文的前提,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能概括出段落大意,理解词语意思。看来,小组合作能带给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有信心学好。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让我自愧不如,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他们用换部首、编口诀、编故事、小幽默、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他们自己想的,而且很有趣,所以记忆也很深刻,这让我觉得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很好的,他们的能力会提高得比较快,思维也很开阔。这些都给我以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既然这样放手的效果好,那我以后就应该把主动权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水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找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吸水性的强弱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吸水性是材料的一种物理性质,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3. 纸、木头、塑料、金属四种材料中纸的吸水性最强,纸是由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2.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3.运用适当的语言定性描述材料的吸水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不同材料物理性质的探究兴趣。

2.初步意识到我们可以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认识材料的物理性质。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 ① 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 ② 杯子、水、滴管 ③ 放大镜、滤纸 ④红笔、红的彩色笔 ⑤ 实验单 ⑥大、小托盘 ⑦ 圆圈纸

老师:黑袋子(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喷壶、圆圈纸、课件、磁铁、教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选择合适的材料擦干黑板上的水,说明理由。

2、出示课题:它们吸水吗?

二、谁更容易吸水

1、想办法了解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是否吸水?

2、布置实验要求:(投影)

(1)用什么滴水?滴多少水?滴在什么地方?

(2)怎么看材料是否吸水?

(3)记录:用图画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人人能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

(4)做完实验,上交所有实验材料。

3、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到黑板上张贴记录单。

4、学生交流。

5、讨论:

(1)通过刚才观察、交流,你们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一样吗?

(2)哪钟材料吸水性最强?其次是什么?塑料和金属呢?

(3)纸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

三、纸的观察

1、猜测纸的.组成和结构。

2、观察纸的组成和结构,画在记录单上。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4、归纳: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活动手册

五、自我问答

1、纸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2、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3、介绍学生自己造纸的步骤。

六、作业安排:

1、小小设计师:设计制作一张有特色的纸。

2、小小收藏家: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做成纸样标本。

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中小水滴的可爱和小溪清澈透亮、蜿蜒曲折、缓缓流淌的秀美,具有爱水、爱大自 然的美好情感。

2、体验小小的我与集体的密切关系和自尊、自豪的情感,体会“汇涓成海、聚沙成塔”的哲理。

3、从描绘小溪的文学、音乐、等作品感受形象美、旋律优美感。

4、感受歌曲乐句的变化,能用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形式唱歌。

教学准备:

1、各种水声音的录音,水滴、小溪、大海的图片资料。

2、歌曲《小小的我》 、散文诗《两条小溪》录音磁带。

3、打击乐器,电子琴。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生能在教学情境的启发下畅所欲言,谈出自己对生活中所发现的颗颗小水滴汇成涓涓溪流的感受。

重点:学生能从描绘小溪的文学、音乐、作品中感受到语言美、旋律美、节奏美,能用自爱、自豪的情感唱出《小小的我》 。

教学过程:

1、播放欢快的音乐旋律欢迎学生进入课堂,师生问好后先播放事先准本好的音乐片段,体验水声,引发兴趣,表达感受,由此引入新课。

(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仔细听辨各种水声(水滴滴落、小溪流淌、大河奔流、海浪涛涛),由此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2)学生交流各种水声给自己留下的感受,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并由教师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敲击模拟不同的流水声,也让部分学生参与敲击模拟。

2、欣赏有关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及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讨论交流招贴画、广告“如果你不珍惜水,那 么最后一滴水就是你的眼泪”的含义,表达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3、教师播放《小小的我》的音乐录像先让学生欣赏,并说说听后的感受(音乐风格,音乐的情感等等)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歌曲旋律较为难唱的节奏和旋律,重点讲解。

5、学生在掌握歌曲旋律的正确演唱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歌曲!如小组唱,轮唱等等。

6、教师可以简单的教会学生一些身体律动,让学生在边唱边跳的欢快气氛中感受歌曲。

7、先由教师十分散文诗朗诵《两条小溪》并播放录音磁带。再由学生朗诵感受。

结束课堂:

让学生课后复习歌曲,并唱给爸爸妈妈听,讲讲今天的音乐可学习到怎么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加入爱水行列。

《关于水教案模板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